为什么总觉得别人投资都轻松赚钱?——三个常见统计悖论告诉你答案(少数派投资)

为什么总觉得别人投资都轻松赚钱?——三个常见统计悖论告诉你答案(少数派投资)

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少数派投资,(https://xueqiu.com/7887458466/334928231)

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时刻:打开雪球、刷刷微博,看到满屏的“赚了20%”;听朋友说刚抄底了AI龙头,一周涨了15%;看公众号写某ETF长期年化收益20%,简单买入、拿住就好。低头看看自己的账户,收益不如人意,心里开始打鼓:

·是不是只有我不适合投资?

·为什么我越努力研究,结果越不好?

·难道别人都比我聪明,运气还好?

别急着怀疑自己。你可能只是被统计上的错觉误导了。我们今天来聊聊三个常见的统计悖论,看懂之后,你会发现:你不是投资不行,而是看数据的方式出了问题。

一、你看到的“投资赢家”,其实只是幸存者——视察者悖论(Observer's Paradox)

视察者悖论的核心是:你所看到的数据,只是某个“被观察群体”的一部分,而不是全部。

我们可能都听过一个故事,二战时期,美国军队聘请专家研究成功返航的战斗机,看看哪些薄弱位置应该加强,以提高战斗机存活率。返航飞机上面满身弹孔,机翼身上尤其多。军方的专家得出结论:机翼是容易被攻击的薄弱部位,应加强机翼的防护。但有一位外聘专家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:应该加强机尾的防护。有人讽刺他:教授,返程的飞机上很少能看到机尾上有弹孔,您这个结论也太离谱了吧。教授说:你看到的都是成功返航的战斗机,那些没能返航的战斗机你见到了吗?在我看来很多机翼中弹严重的战机返航了,而机尾中弹的却没有返航的,难道不恰好证明机尾才是致命要害,一但击中就没法存活?

在投资圈也是一样:社交平台上看到的大多是赚钱的投资者,真正亏得多的人,可能早就割肉离场、销号退出;留下的,是那些“至少没死”的账户;他们会告诉你经验、复盘策略、操作逻辑,但很少有人提自己踩过多少雷。

亏钱的人往往选择沉默甚至退圈。这就像战时军方研究被打中的返航飞机,却忽略了那些根本没能返航的。

所以你看到的“投资好像很容易赚钱”,只是因为你身处的是一个筛选过的环境。真实情况是,大多数人的投资收益甚至可能是负的,只是没人讲出来。我们看到的投资讨论区,可能本身就是由少数活跃的“盈利者”主导的。这也是为什么你会误以为:“大家都赚钱,只有我不行。”

二、总收益差不代表你选股差——辛普森悖论(Simpson's Paradox)

再来看一个更隐蔽的误导方式。

假设你投资了一年,收益率不如别人高,于是怀疑自己“不会选股”。但你有没有注意:

你大部分资金投在了相对保守的ETF或蓝筹;

而别人可能集中买进了几个运气极好的热门股;

或者,他们恰巧在热门赛道爆发前重仓了。

如果拆解来看,你在每一类资产上的选股胜率可能并不差,只是资金配置不同导致了总收益落后。

这就是辛普森悖论:整体统计结果,可能与各子组统计趋势相反。

在每一个小类里你都做得不差,但加总在一起的结果却比别人差,只因为权重分配不同。

所以,做投资比较时,不能光看“全局平均”,还要看具体构成和分布。这就像一个大学的录取例子:分专业来看,每个专业的女生录取比例都比男生更高,但因为女生集中报考了录取率更低的专业,导致女生整体录取率反而不如男生。错觉的关键,是混淆了总体和结构。

三、“轻松赚钱”的人,其实只是没看到努力失败的那批人—— 伯克森悖论(Berkson's Paradox)

有没有听过这种说法:“有些人炒股都不看基本面,也不盯盘,每年轻松赚20%,还自由了。”

你羡慕,但又有点困惑:我看了那么多研报、跑了那么多调研,怎么结果还不如人家?

这时候你可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方法错了。其实,你也可能掉进了伯克森悖论的坑。

这个悖论的核心是:样本选取受到“进入条件”的限制,导致你观察到的现象并不能代表整体规律。

举个例子:股市有“七亏二平一赚”的说法,我们简化一些,赚钱概率20%,亏钱概率80%,假设有10万人炒股,一半的人努力研究公司、做功课,另一半人随意买买。我们先不考虑赚钱与努力之间可能有正相关关系,退一步,就说赚钱和努力与否完全无关,那么这10万人就被分为四组:

努力且赚钱,1万人;不努力但赚钱,1万人;努力但不赚钱,4万人;不努力且不赚钱,4万人。

在社交媒体上,由于前两组人都赚到了钱,无论有没有努力,都经常会发帖指导或者炫耀战绩,第三组由于付出了汗水,也会发文总结或者抱怨,而第四组不努力且没赚到钱的人往往保持沉默,他们不发言,也不写帖子,我们通常是看不到的。在我们能看到的前三组共6万人里面,人们就看到有1万人不努力也赚钱了,而另外5万人都很辛苦,却也只有1万人赚到钱。于是得到结论:努力研究的成功率是20%,不努力反而100%赚钱。于是开始自我怀疑,好像努力并不重要。于是稀里糊涂选票,稀里糊涂亏钱。这就是认知陷阱:看不到失败者,会高估成功者的方式。

伯克森悖论里的错误,还出现在很多地方。比如很多家长和学生有一个错误印象,学霸似乎学习很轻松,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很努力却学不好,于是就得出结论,自己不是读书的料,努力也没有用。

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呢?我们假设一个年级500人,一半人用功,一半人不用功;再假设全年级有100名学霸,其中80名用功,20名不用功。在这里,用功和成为学霸是正相关关系,但在旁人的眼中是怎么样呢?

大家只盯着学霸看,就会发现有20%的人明明不用功也能学好,就觉得学好和用不用功之间没有必然联系;然后大家又看那些用功学习的人,就会发现就算用功了,也有170/250=68%的人学不好。于是有些人就觉得,用功也没有用啊,学不好就是学不好,也不是我努不努力能改变的。

但你认真算一下就会发现,用功的学生成为学霸的概率是80/250=32%,而不用功的人成为学霸的概率只有20/250=8%。不论资质怎么样,比起不用功的人,用功学习的人成为学霸的概率足足高出了4倍。之所以会产生前面的错觉,是因为我们忽略了那些既不用功、学得又差的人。

基于上述错觉,一部分人大力鼓吹读书无用论,论据是身边成功人士里那么多都是初高中学历,比尔盖茨和乔布斯辍学创业也获得成功,但他们没看到的是,不读书不努力最后失败的人其实多的多,只是没人记录他们罢了。

这正是伯克森悖论的本质:我们看到的世界是“筛选”后的世界,而不是完整的世界。

写在最后:小心你看到的数据,保持独立思考

视察者悖论、辛普森悖论、伯克森悖论这三者,有一个共同的本质:我们很容易被片面的数据和样本误导,做出错误的判断。

这不仅是统计学的问题,更是投资中的常见陷阱。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每个人都被数据包围,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正确解读这些数据。你看到别人赚钱,并不等于大多数人都赚钱;你看到某只基金跑得快,并不代表买进去就能赚;你看到轻松赚钱的人,并不代表努力没用。在投资中,数据能帮助我们判断,但前提是要看对数据,理解数据的结构。

不要被“幸存者”影响判断:你看到的成功投资故事,往往是筛选过的。不要用别人的幸运经验,否定自己的努力路径。不要让错觉压垮自己:感觉投资很难、自己总失败,不是因为你不够好,很多时候,是你看到的“世界”就有偏差。真正该做的,是对自己诚实:回到自己的资产配置、投资逻辑和长期目标,踏实做功课,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。

投资这件事,不靠热闹,不靠感觉,更不靠故事。如果能多一点对数字的敏感,对样本的分辨,对错觉的警惕,你就比很多人多了一道防线。这,也是金融世界最需要的“数学思维”。

往期文章回顾

……

少数派周良:关税霸凌是纸老虎

踏空暴涨100%的黄金,当前还能上车吗?

这一次,可以自信一点

回调不改强势基调,积极寻找新的机会

霍华德・马克思的情绪周期:读懂市场脉搏的投资哲学

投资与投机

当炒股遇上“AI”:是否是股市投资的新时代?

相关推荐

翟欣欣案,今天真相大白,八年之后终于大结局了_手机网易网
365网站不给出款怎么办

翟欣欣案,今天真相大白,八年之后终于大结局了_手机网易网

📅 07-15 👁️ 3986
excel中的函数参数有哪些
手机彩票365网址

excel中的函数参数有哪些

📅 07-15 👁️ 4768
英文 Other、Others 用法與中文意思!看例句完整搞懂 – 全民學英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