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音沙哑又称声嘶,指的是发音时失去了圆润、清亮的音质,变得粗糙、沙哑。导致声音沙哑的主要原因有用嗓过度、炎症与感染、声带器质性病变、神经运动问题等。
1、用嗓过度:长时间大声说话、高声喊叫或长时间啼哭等,都可能使声带过度摩擦或紧张,进而导致声音嘶哑。例如教师、歌手、演讲者等职业人群,由于需要频繁使用嗓子,容易因用嗓过度而出现沙哑。因此建议这类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用嗓,避免过度使用。
2、心理因素: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声音嘶哑,如功能性失声等。这类情况通常不伴随器质性病变,而是由于情绪紧张、焦虑等心理因素导致的声带肌肉痉挛。对于这类问题,建议进行心理疏导,缓解压力,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。
3、炎症与感染:上呼吸道感染,如感冒、流感、喉炎等,都可能引发声带水肿,从而影响声带的正常闭合,导致声音嘶哑。这些疾病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,伴随炎症反应。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,如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,同时注意休息和禁声。
4、声带器质性病变:长期用嗓不当、吸烟等因素,可能导致声带小结或息肉的形成。这些病变会使声带闭合不紧,进而出现声音嘶哑的症状。对于声带小结或息肉的治疗,通常需要采用手术方法,并在术后进行嗓音训练,以促进声带恢复。
5、神经运动问题:声带的运动神经受损,如环杓关节脱位、喉返神经麻痹等,会导致声带无法正常运动,从而引发声音嘶哑。这类问题需要及时就医,进行神经及喉部检查,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。
声音沙哑的原因多种多样,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,明确病因后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。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嗓子和声带,避免过度使用和刺激。
声音沙哑自愈的可能性
若声音沙哑是由长时间大声说话、饮水量过少、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生理性因素导致的,在适当休息、饮水或改变饮食模式后,有可能自行恢复。这类沙哑通常不会伴随其他症状,且声带损伤较轻。部分自限性呼吸道疾病,如上呼吸道感染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自限性疾病,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导致声音嘶哑。随着疾病自愈,声音嘶哑的症状也可能逐渐缓解。若声音沙哑是由慢性咽炎、慢性喉炎、声带息肉、恶性肿瘤等病理性因素导致的,通常难以自行恢复。这些疾病可能伴随其他症状,如吞咽困难、疼痛、咳嗽、咳痰、胸闷气短等。对于这类沙哑,需要及时就医,明确病因后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。严重的声带损伤还可能导致声带组织的炎症或瘢痕形成,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来修复声带功能。这类沙哑通常不会自行恢复,且可能伴随长期的嗓音障碍。